其实觉得有时候又需要云翔这样的导演吧,他做了一些大胆的尝试,人物只有情绪没有故事,我们能理解《浴血无名·奔袭》的结尾又有多难理解这个呢,只是它超现实主义元素更多更密集;我们能理解《浴血无名·奔袭》又为什么不能理解这个,情节之间也是弱相关,碎片化,并且春光并无剧本......电影指向的人群也许很有限,但是经历过那些情绪的也许更易找到与影片的连. 观众如果愿意将就,情愿被影片气息感染,我相信他并没有浪费时间;当然这个是个人选择,影片已经是这样,我并没觉得它有刻意的高姿态,它比姜文的片子低调多了. 这觉得这样的片子起码比房间要强,但是人们把房间当喜剧看又找到了独特的乐趣,而正把它当一部真正的电影看,房间是远远不及格的!有时候观众愿意换个角度,所以还是看个人怎么去看. 看完我有种感慨,活着是自由,自由也是我们有可以结束的选择又是一部标准的“原谅系”电影,开头、经过是呈现父子之间的鸿沟和矛盾,结尾是和解. 这部做到了自我认知上主动性的拒绝和接受. 主动性上的拒绝从一开头就很鲜明不用多说. 而关系到“和解”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自己的认定,而非他人的劝慰或者思想上各种形式的妥协. 直到最后父亲病发在病床上悔恨自己没有好好和儿子生活,儿子都没有说一句原谅并在父亲去世后依旧对父亲把他的摄影展交给自己来办觉得不可思议. 回溯原本应该美好的情感关系和各自放下高墙,儿子并没有因为需要去选择原谅而是理解,理解他作为摄影师的职业,直面事实也放下了心中恨意. 至于儿子和女陪护之间感情,发展到后程女陪护爆料因为自身出轨前夫无法跟他在一起时,这个冲击点设置是非常好的,而情感的专一与否也是并行的争论点,但结尾并没有处理这个问题.